4月30日中午,我院第十三期学术午餐会在文治楼二楼会议室举办。本次学术午餐会主题是“从‘出礼入刑’谈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法学院屈永华教授主讲,我院杨柳老师主持。我校吴汉东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文贵教授、法学院院长徐涤宇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黄玉烨教授,我院院院长夏勇教授、副院长童德华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向前,以及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部门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屈永华教授用案例和数据指出了“‘出礼入刑’谈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 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他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虽是千古话题,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很大的谈论价值,如古代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至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屈永华教授提到孝文化等对法律规范的影响,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列举了唐代、明代、清代的典型案例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深度解读,并提出自己的新思考。随后,他认为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法律只有惩恶才能劝善,否则只是暴政。法律通过赏罚力图维持高标准的孝道可能会导致孝行为充满矫饰、偏执与残忍。第二,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当法律规定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得以实现的方式与人内心信奉的道德存在冲突时,就会激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危及道德。最后,屈永华教授对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的协调解决问题予以详尽阐释。

演讲结束后,活动进入讨论交流环节。吴汉东、王文贵、徐涤宇、童德华教授,李栋、章昌志、郭泽强、周凌副教授,刘代华博士以及部分学生等一一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一演讲主题的疑问与思考,并与屈永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其中,王文贵教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指出了东方与西方在家庭及孝道上的巨大差异。吴汉东教授认为,我院举办的学术午餐会很有吸引力,论题亦很有意义。屈永华教授关于礼与刑的阐述在现代法学语境下演变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吴教授认为,法律与道德虽是千古话题,但其内涵不断更新与发展,我们应当揭开历史的烙印,努力发掘新的知识与力量,以更好地适应依法治国的时代需求,更好地支持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探讨的国家治理法治化问题是当代最重要的命题。法治是我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而道德对法律的补充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夏勇教授作为会议的点评人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对莅临本次会议的老师介绍了我院学术午餐会的发起史,并对校领导、各院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地欢迎与问候。他表示,此次演讲和学术争鸣很精彩,收获颇丰。随后指出,屈永华教授的演讲将法律与道德的把握限度问题重新抛了出来,各位老师们的提问与互动更是一场真知灼见的思想火花碰撞。期待以后更多跨专业的思想交融,也期望学术午餐会在校领导及各院老师们的支持下越办越好!
至此,我院第十三期学术午餐会圆满结束。

刑事司法学院记者 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