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在文治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 第十五届硕博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主任闫平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原院长、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执行主任胡向阳教授,法庭科学系主任杨敏教授,法庭科学系副主任刘建华副教授,青年教师童晓雪、李亚玲、贺娇,以及1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硕士研究生周雨奇主持,通过学术分享、互动提问和专家点评的形式推动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能力提升。

23级侦查学硕士陈恩惠分享了题为《经济犯罪初查中证据合法性与法律规制》的论文,他指出,经济犯罪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财务数据和跨国资金流动,而初查阶段缺乏严格法律程序制约,可能导致“灰色证据链”的形成,影响证据的合法性。特别是新技术的使用,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能扩大侦查机关的权力,削弱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为此,论文建议通过提升透明度、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以及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来规范经济犯罪侦查,确保证据合法性和侦查权力的合理使用。

在点评环节,胡向阳教授指出,论文的问题设置不够聚焦,建议更明确地界定初查与证据合法性之间的冲突,增强逻辑性和层次感。杨敏教授则认为,论文需要对基础概念进行更为明晰的定义,确保读者对关键术语有准确的理解。刘建华副教授认为,论文应进一步关注人工智能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其潜在的法律风险与挑战。其余老师和同学则针对论文的行文细节提出了若干问题,涉及证据合法性、技术手段的运用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深度探讨。



下一位同学是2023级侦查学硕士生王雨诗以《数据画像技术在网络诈骗案件侦查中的应用研究》为题展开深度分享。她首先阐释了数据画像的概念及其与智能人脸模拟画像和犯罪心理画像的关系,认为可将犯罪嫌疑人的整体数据画像划分为个人特征、社会交往特征、心理特征和职业技能特征四个维度,并介绍了画像数据的四个主要来源;她提出数据画像技 术在应用方面侧重于为预测、侦缉和串并案提供辅助,并重点分析了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 件侦查中应用数据画像技术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区分数据优先级、重视被害人画像和线上线下画像相结合等多维度解决方案。

胡向阳教授认为后续可重点探索四维画像的动态建模方法,完善现有理论框架的量化标准。杨敏教授建议在描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着眼微观,聚焦数据画像技术的专属维度与方法论体系,避免简单套用适用于所有侦查手段的通用框架。范田雨博士生则从技术应用场景出发评析了该技术应用于预测犯罪和预测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区别,建议优化技术应用的侧重点。



论坛结束时,胡向阳教授总结时鼓励与会的同学们能够在此次论坛中汲取宝贵经验,有所思考和收获。老师们建议,同学们应当深刻反思自己的学术研究,明确存在的不足,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对论文进行细致的修改与完善,力求打造出高质量的学术作品。本次硕博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王雨诗 田野
审核人:胡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