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吕兰 王一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盟刑事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由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德华担任中心主任。中心研究人员30多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6人,硕士15人。中心在司法部、吉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机关和高校聘请了十多名著名学者、实务专家为合作研究员,聘请越南、蒙古和老挝等国研究人员4名。中心成立以来,研究科研成果丰富,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三项。
中心旨在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合作,提升我国刑法深度研究。中心致力于在环境刑法、网络刑法和职务犯罪防控等领域展开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探索刑法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中心当前的主要科研方向为:(1)发展中国家刑法移植的理论与方式研究;(2)发展中国家犯罪化问题研究;(3)刑法现代化的挑战与应对研究;(4)“一带一路”与刑法的保护;(5)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刑法的任务;(6)全球化与反腐败国际合作。
目前,中心与越南法官学院、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梧州学院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建立了研究合作,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童德华教授在老挝法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即将在越南发表学术论文1篇,其他研究人员发表学术专著30多篇。依托中心成立的“监察文化与法治陈列室”也正式开放,成为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阵地。
对于目前中心正在进行的监察文化、法治及其国际化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2018年1月,童德华、杨柳等到多地进行举行监察改革相关的学术讲座。
2、2018年10月,协同学院召开《国际刑事司法联盟》会议。为国家合作打下基础。
3、2018年10月12——15日,为培养卓越监察刑事法治人才,童德华教授、杨柳副教授带2018级博士生八名到吉林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4、2018年12月童德华、陈梅著:《职务犯罪构成新论》一书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5、2019年9月,组织研究生编写《中国监察文化简史》一书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
6、2019年7月,由童德华教授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研究”课题组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盟刑事法中心协办的“刑法立法与现代化”研讨会暨四方刑法高端论坛在武汉举行。
中心人员名单:
中心主任: 童德华
首席专家:
杨雪棉(越南法官学院教授、副院长)
郑军男(吉林大学教授、东亚法研究中心主任)
李海颖(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文 (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 刑事业务部主任)
研究员:
杨 柳: 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张正宇: 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李淑兰: 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张 袁: 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
贺晓红: 法学博士、上海大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胡亚龙: 法学博士、上海松江法院法官
陆 凌: 法学博士、广西大学法学院讲师
陈清水: 文学博士、越南河内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
西 艺: 老挝检察官
小 星: 蒙古国立大学法学院讲师
陈 梅: 梧州学院法学系讲师
肖姗姗: 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陆 敏: 法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刘 宗: 法学博士、东莞律所律师
罗世龙: 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助理研究员: 王一冰等
截至目前,刑事司法学院【东盟刑事法研究中心】主要成果:
作者 | 篇名 | 期刊 | 时间 |
|
童德华、张湄茹 | 非典型短线交易行为犯非典型短线交易行为犯罪化的理论路径——基于个案的分析罪化的理论路径——基于个案的分析 | 2017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下卷) | 2017年 |
|
童德华(XeeYee 翻译) | 共同过失犯初论 | Newsletter of Faculty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 2017年 |
|
童德华、张成东 | 涉众型经济犯罪司法适用几个问题研析 | 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指导 | 2017年第1辑 |
|
罗世龙 | 机能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兼评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 | 刑事法评论 | 2017年第1期 | C集 |
罗世龙 | 终身监禁之法律性质、适用标准与未来展望 | 法治论坛 | 2017年第2 期 | C集 |
童德华、李赣 | 网络安全刑事立法的体系性设计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7年第2期 |
|
齐文远、杨柳 | 网络平台提供者的刑法规制 | 法律科学 | 2017年第3期 | C |
童德华、张斯珂 | 我国刑事法治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 社会科学动态 | 2017年第4期 |
|
童德华 | 中国刑法立法模式反思 | 法商研究 | 2017年第6期 | C |
童德华、张斯珂 | 我国刑事法治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2017年第7期 | C |
童德华 | 以现代刑法理念推动刑事法治化建设 | 检察日报(第3版) | 2017年12月13日 |
|
童德华 | 犯罪圈的划定:古代的方法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18年 |
|
XeeYee 西艺 | (老挝语)The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of Bribery In China | Newsletter of Faculty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 2018年 |
|
XeeYee 西艺 | (老挝语)The Causes of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Especially Reconciliation Cases | Newsletter of Faculty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 2018年 |
|
童德华、赵阳 | 类型化思维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 | 法律适用 | 2018年第10期 | C扩 |
童德华、陆敏 | 帮助型正犯的立法实践及其合理性检视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8年第1期 | C |
罗世龙、张成东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相关行为的认定 | 法治论坛 | 2018年第1期 | C集 |
罗世龙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的出路 | 政治与法律 | 2018年第2期 | C |
罗世龙 |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之反思与完善 | 暨南学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 2018年第2期 | C |
罗世龙 | 正当防卫限度的合理认定:行为必要说之提倡 | 刑事法评论 | 2018年第2期 | C集 |
童德华、张斯珂 | 轻刑化及其时代向度 | 净月学刊 | 2018年第4期 |
|
童德华、陈梅 | 刑法中退赃制度的重构 | 西部法学评论 | 2018年第4期 |
|
资琳 | 案件事实认定中法官前见偏差的修正及控制 | 法商研究 | 2018年第4期 | C |
肖姗姗 | 少年司法之国家亲权理念——兼论对我国少年司法的启示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年第4期 | C |
罗世龙 | 网络帮助行为的刑事归责路径选择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2018年第4期 | C扩 |
童德华 | 网络虚拟物作为财物的法益属性及其标准 | 中国刑事法杂志 | 2019年第1期 | C |
童德华、杨蓓蕾 | 美国刑法中共谋犯的理论根基——“平克尔顿法则”的形成与启示 | 交大法学 | 2019第3期 | C |
童德华、王一冰 | 国际合作原则与我国反腐败立法完善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9年第3期 |
|
备注:该成果报道受201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培养管理与评价建设项目"(项目编号:GLPJ201905)资助。
2019年4月,童德华教授为越南法官学院杨雪棉教授发放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