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通讯员 郭东来 摄影顾枨茗)4月26日15时,“神明裁判——法学与文学的叙事”主题学术讲座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治楼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特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家弘教授主讲,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董邦俊教授担任主持人。沙洋人民法院院长陈静、甘肃政法大学原副院长魏克强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周遵友教授、中国刑警学院原党委书记余新民,刑事司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刚、公安学科带头人杨宗辉教授、刑事辩护研究院院长胡向阳教授等嘉宾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董邦俊教授对何家弘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何家弘教授在法学与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何家弘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经验,随后引出神明裁判的话题。他从历史的维度展开,详细介绍了部分国家的神明裁判制度和案例。其次,何家弘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神明裁判的四大特性,提出神明裁判的产生反映了司法裁判的需要。讲座的最后何家弘教授特别强调,文学的世界是虚构的,但未必都是虚假的,法学的世界是现实的,但未必都是真实的。法律人如果能拥有对文学的热爱,也许更容易享受简单的幸福。

在与谈环节,胡向阳教授概括了神明裁判的历史功能和借鉴意义就人工智能在刑事侦查领域的运用是否会造成新的“神明裁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遵友教授则从诉讼法角度分析了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并就司法实践中是否必须查明案件事实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就文学文本作为法学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领域的运用、神明裁判的科学性等问题与何家弘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总结环节,杨宗辉教授表达了对何家弘教授在法学与文学领域造诣精深的赞誉,并再次对其精彩讲授表示感谢。
董邦俊教授表示,何家弘教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法学与文学领域皆取得极高成就。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不仅为同学们理解神明裁判的历史与法学意义提供了新思路,也激发了大家对法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兴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希望同学们以何教授为榜样,学习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专业领域勇攀高峰。
审核:董邦俊